富蘭克林說過,懶惰就像生銹一樣,比操勞更消耗身體。有時我們明知眼前有事情要做,而且必須去做,即便是最簡單的、最不起眼的小事,也一直是遲遲懶于行動,一拖再拖,到頭來非但什么都免不了,還使自己養成了懶惰拖延的毛病。其實,在拖延的過程中,我們即使一動不動的坐著,也會感覺如坐針氈,處于不安之中,日子過得散漫而無聊,完全不如三下五除二把事情做好再去休息那樣來得輕松自在。
懶惰會導致人們精神懈怠,使得生活沒有情趣,工作沒有興致,做什么都沒有起色。有這樣一個故事,一位農夫種有一片葡萄園,一直辛勤勞作,每年的收成都很不錯,只是他的兒子們一個比一個懶惰,從來都不肯到園里干活,令他十分擔憂。當農夫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,把兒子叫到床邊告訴他們葡萄園里埋著一件寶物,說完就咽氣了。等他死后,兒子們翻遍了整個葡萄園也沒有見到一丁點兒寶貝的影子。然而,由于他們把葡萄園的土地疏松了一遍又一遍,所以當年的收成比往年還要好,兒子們方才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,從而也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。
流水不腐,戶樞不蠢,動也。流動的水不會發臭,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。人的大腦也是一樣,如若只是惰性在前,懶于思考,那么我們的大腦就有可能像那經常不轉動的門軸,遭遇蛀蟲的侵蝕。所以,動起來,不要再讓懶惰侵蝕我們的靈魂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更高的自身價值,把工作做得有聲有色,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。